【得了白內障什麼時間手術好】首大施玉英 |得了白內障 |到底什麼時候做白內障手術最好 |
內障作為全世界首位致盲性眼病,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內障發病率達80%以上,90歲以上人羣內障發病率達90%以上。各種電子產品普及,現在白內障患者年齡段。目前,手術是治療內障唯一方式。
很多人或者家屬診斷出白內障,關心什麼時候做手術時機最佳。
很多年前,如果得了內障,你一開始沒法做手術,得等到看不見才能做。
因為當時手術技術落後,是眼睛上開一個切口,然後晶狀體整體取出,如果晶狀體沒有達到厚度,一夾會碎,那麼無法整體取出。
內障屬於一種眼科疾病,多發生於老年人羣,是全球第一致盲性眼病。目前白內障治療主要手術治療主,常用手術方式包括超聲乳化加人工晶體植入。很多老人得了內障後諱疾忌醫,能拖拖,錯過了最佳手術時間。
這個最佳時機選擇問題上,患者體現出了兩個極端:一些老人出於害怕手術種種原因久拖治,後發展成了青光眼;有中年人發現白內障苗頭要求馬上做手術。關於什麼時候做手術是很多人疑惑問題。
那麼,什麼時候做白內障手術?
這個問題需要綜合考慮,要看病人全身情況。有沒有血壓、糖尿病以及不能局部手術全身病。如果是有這些全身情況建議要到相關科室進行診,全身情況能夠局部眼科手術才能考慮進行白內障手術。
第二、有評估病人眼睛眼部情況,視力情況、晶體情況以及眼底綜合情況以及他平時工作生活眼需要,綜合這些以上所有因素一起考慮,然後考慮它什麼時候做白內障是。有些病人中期左右可考慮進行白內障手術,視力要求當提前手術。
因為每個人個體差異及眼要求,所以在手術時機選擇上,沒有硬性標準。內障手術實施沒有時間限制,於目前醫療水平和技術發展和改進,白內障重影響到患者生活時,進行手術治療,完全等到疾病後期做手術。
於成年患者來講,只要晶狀體影響了生活質量,可以手術進行治療,但小孩子而言,全白白內障,建議晚一些,12歲做手術。
很多老年性內障患者來醫院診,問得多問題“內障什麼時候做,手術效果?”。
過去是等到內障、視力達到看不見時候手術,那是受到當時醫療設備、手術技術條件多方面限制,以前主要採取白內障囊內摘除和白內障囊外摘除手術,而醫療技術和設備升級,內障需要“”了。
現在主流手術方式是超聲乳化內障吸除術。來講, 排除其它眼病影響視力前提下,只要內障影響了老年人生活質量、可以考慮做手術了,不受時間限制。
如果晶狀體程度未成熟期,晶狀體核硬化程度適中,囊膜沒有鈣化,患者沒有出現視物,這時做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是。
延伸閱讀…
因為相比熟透晶體,無論是手術進展是術後效果是。超聲乳化吸除術是囊外摘除基礎上,應用超聲乳化儀將晶狀體眼內粉碎後形成碎屑,注吸系統其吸除。手術切口,手術時間短,術後恢復,術後視力能達到水平。
如果內障拖延到成熟期過期,多會引起眼內炎症引起繼發性青光眼,同時手術會增大,術後視力能恢復到應有最佳效果。
@著作權歸作者所有,可不得轉載
鏡片閲讀,你用對了嗎?(三)
鏡片閲讀,你用對了嗎?(二)
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,創辦於1959年2月,原國家信息產業部屬醫院, 2003年4月劃歸國家教育部,成為清華大學附屬…
詳細>>
延伸閱讀…
您瀏覽器支持 video,請升級或更換瀏覽器
詳細>>
【2020全國愛眼日】得了內障,什麼時候應該做手術呢?
2020年6月6日是第25個全國“愛眼日”,今年主題是“視覺2020,關注普遍眼”。讓我們行動起來,關愛白內障患者,共享世界。
內障是全球第一位致盲性眼病。其中見是老年性內障,年齡增長,患病率增高。目前內障手術技術和設備日益完善,可以十幾分鍾時間裏,通過2-3毫米切口,使大多數患者術後第二天恢復到錯視力,看清色彩繽紛世界。
經常有患者問,得了內障,什麼時候應該做手術呢?
內障手術時機因人而異。原則是,白內障導致視物影響到您日常生活,可以考慮手術了。每個人生活需求是有。設一個人視力下降到0.6,如果他平時需要駕車出行,那麼這樣視力不能做到安全駕駛,這時候有做手術了;如果他平時只是溜溜彎,步行主,0.6視力是夠用,那麼內障可以做。還有些患者職業對視功能要求,雖然視力有1.0,但白內障會導致他們看東西像隔着一層薄紗,專業術語稱“比敏感度下降”,這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。
內障手術時機白內障類型有。內障分為皮質性、核性、後囊下性。其中後囊下性內障,出現,會導致視力迅速下降,需要手術治療。而核性白內障,多表現視度數增加。有患者地發現不用老花鏡能看清手機了,因此醫比晚,做手術晚。但是核性白內障,核硬度增加,手術增大,拖到太晚手術。皮質性白內障,多周邊中央發展,可以多年視力。皮質累及瞳孔區,視力會出現下降,是有陽光時候,看東西感覺會,這時需要積極手術治療。
大多數時候,內障手術可以來做。但是內障引起眼部其他併發症,則需要急診手術治療。臨牀見內障後手術導致晶體膨脹性青光眼。這部分病人有多年視力不佳病史,突然發生眼痛、頭痛,檢查發現眼壓增高。雖然眼壓下手術風險增大,但手術面臨徹底失明結局,醫生只能頂着困難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