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做完高度近視和白內障看東西二行】疊影重重 |白內障術後怎麼顏色都變了 |選對水晶體是改善關鍵 |

很多人白內障手術後感覺看東西特豔,有點發藍,很刺眼,擔心是不是手術失誤了,這屬於現象。

內障是有顏色:普通皮質性白內障為白色;核性白內障發黃,如黃色、黃色;可出現深褐色;期白內障可能出現黑色。相當於戴了一副“墨鏡”。

內障手術這副戴了很多年“墨鏡”摘了下來,換上乾人工晶體。這一摘,大腦突然不習慣了,會感到顏色豔刺眼。

於人來説,這個問題可以不用在意,習慣習慣好了。但於攝影師、畫家顏色辨別有要求職業,術前需要考慮這個情況。

旱澇澇。有人覺得顏色豔,有人覺得比度下降,顏色了。這種現象主要出現選擇多焦點人工晶體患者身上。

多焦點人工晶體實現、中、多個距離能看清,所以運用晶體上一圈一圈光環光線分到了焦點。相比單焦晶體而言,比敏感度會下降,比如看字會感覺字體變細,顏色變淡。

某些職業比如需要開夜車或色彩要求人羣來説,需要考慮。

一部分患者白內障術後視物可能會出現環形光圈,夜間暗光下,原因是人工晶體實現超微小切口植入,直徑設計5.5~6mm,而非晶體9mm。當夜間光線,瞳孔直徑放大到5~6mm時,人工晶體光學部邊緣折射光線可能進入眼內,患者可看到環形光圈。

如果是1500度以上超高度視患者,內障手術後可能會出現看東西變形情況。

於術前近視人來説,手術方案一,可以選擇單焦點晶體,術後保持之前狀態,看,看近需要戴花鏡。於一些年患者,可以考慮選擇多焦點晶體來擺脱術後花鏡依賴。

而於術前有近視人來説,不是只有這一種選項了,醫生可能會您提供多種方案,讓您自己選擇,選擇多了,是一種。

有時候,患者會特別豪邁的説“趙醫生,我信您了,您幫我選,您説咋弄咋弄”。這時候,我聽了感動,但只能苦笑,這個選擇題,我無法您答。我能做呢,每種選擇處和處充分告知您,您需要自己用眼需求,平時生活工作環境,經濟條件自己做出選擇。

但是讓患者自己選擇時,有些患者可能有點懵圈了,是同仁醫院門診環境下,後面患者“虎視眈眈”着呢,可能來不及仔細思考和斟酌,只能草草做出選擇,回家後反覆糾結,寢食難安,生怕自己理解,做出了錯誤選擇。(有沒有一種靈魂叩擊感覺,哇靠這説我嗎)

有患者心臟,術前什麼不想,有趙小刀我不怕不怕啦,結果做完手術,咦,怎麼我想?雖然手機看挺,查視力表怎麼0.3?

吧,於視、花眼這類問題,眼科醫生眼裏,屬於兩句話夠説“常識”,但術前術後關於這類問題大量諮詢,好像沒有我們想那麼,今天,我們這個問題徹底講透。

有一些年白內障患者,眼底情況,散光,主治醫生能勝任多焦點晶體手術,可能會內障手術,選擇多焦點晶體眼鏡摘掉。但有多視患者做白內障手術時,各種條件限制,適用多焦點晶體,只能使用單焦點晶體,那麼醫生術前會患者溝通手術方案,會給出這樣幾種選項:

選擇視矯,只留0~100°視,術後看,看近需要戴花鏡;

選擇保留低度視250~350°,術後看近(30cm~40cm),平時看需要戴250~350°視鏡。

選擇保留視度或者對側眼保留視度,術後看近(但要,可能<20cm),平時看需要戴差不多視鏡。

這種方案術後看,可能達到0.6以上,但看近會,較改變了視眼患者之前用眼習慣,

以前習慣了拿才能看清,術後拿近了反倒看不清了。術前戴視鏡,戴過花鏡,術後隨時攜帶老花鏡了,看手機,看書報,吃飯時要看清碗裏菜,可能得依賴老花鏡。

眼習慣改變以外,這種方案有一個雙眼匹配問題,如果只有一隻眼睛需要做手術,那麼這種方案不太好,術後一隻眼睛需要戴花鏡,另一隻眼睛需要戴視鏡,那是一件麻煩事情,雙眼配合可能會帶來頭暈,眼漲,走路一高一低,倒水灑出問題。

有一小部分患者,很享受這種一眼看一眼看近狀態,視鏡和老花鏡省掉了,這個存在個體差異,醫生沒辦法提前預知您是能享受是受罪,所以這種方案,醫生會推薦。

於怎麼閲讀齡老人、患者、雙眼需要手術並且厭惡視鏡患者,我們有時會選擇方案1,但這並不是一個單焦點人工晶體手術方案。

選項2:看近方案,留300度視

與方案1相反,留近視是了術後看近處時候,平時看戴個300度左右視鏡,沿襲了患者術前用眼和戴鏡習慣。這種方案術後視力0.2~0.3。

那什麼要留300度,

而不是200,400,500度呢?

視度數眼睛這個透鏡系統整體屈光力,它決定了眼睛看東西最距離。計算公式是這樣:

這裏焦距單位是米,屈光力單位是D,平時我們説100度視,-1D,300度視-3D,那麼如果是100度視,計算得到焦距1/1=1米,300度視,對應焦距1/3=0.33米,33cm。

延伸閱讀…

白內障術後怎麼顏色都變了?

近視眼遇到白內障,醫生説,術後給我留300度近視,這是啥 …

我們日常生活中,處常用距離是33cm附近,閲讀,看手機大多是這個距離,看電腦、炒菜是60cm左右,而1米距離並不是很常用。所以呢,如果手術設計時近視留少了,那麼術後了近了看不清楚,這醫生要留近視留250~350度原因,因為250~350度視,對應焦距是30~40cm,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視物距離。

所以呢,這個方案是選擇。看近,生活,看裸眼視力0.2~0.3,有患者戴視鏡夠應付日常生活,需要看時候需要戴鏡。

但這個方案是有之處,它只考慮了用眼,但當另一隻眼睛度數600度以上時,術後雙眼近視度數之差超過了250度,配眼鏡,戴上可能會暈。

選項3:看近方案,保留高度視

這種方案只做掉了內障,維持視度數,術後繼續戴厚厚的眼鏡。這種方案裸眼視力 ≤0.1。

臨牀上,內障專科醫生很少會建議您這樣做,原因主要有三點:

統計,台灣罹患內障患者升高,其中有人合併有重散光問題。雖然人工水晶體能改善內障困擾,無法解決「散光」問題,使得術後看東西「疊影」,眼科醫師建議,想改善此狀況,選對水晶體是關鍵!

老年性內障是一種老化現象,隨著年齡增加,水晶體會發生硬化、情形。統計,國人罹患內障盛行率,60 歲以上有 80%、70 歲以上達 90% 以上,是老年人很普遍眼部疾病。

人工水晶體不只一種,各功能有助改善視覺敏感度

然而,於每位患者情況一,健保給付人工水晶體無法完全滿足所有需求,因此,有著功能人工水晶體出現,以求能進一步改善視覺靈,提升視力,促進生活品質。

內障合併重散光,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來幫忙

奧斯卡眼科中心醫師梁章敏表示,是許多內障患者合併有重散光問題,就算進行手術治療、改善內障問題,散光無法解決。術後看東西不免有、疊影感,需另外配戴散光眼鏡、進行雷射手術才可解決。

延伸閱讀…

白內障手術後仍「疊影重重」!醫師:選對水晶體是改善關鍵

年輕也會白內障!近視加深換鏡片也沒用你的水晶體已經熟了

龔雅欣醫師説:「過去白內障合併散光問題患者如果想要矯正散光,可採用三種方法:一是術後繼續配戴散光眼鏡;二是在手術過程中進行角膜切口手術;三是於術後二個月後,進行雷射屈光手術。」

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,擺脱眼鏡糾纏能濾藍光

梁章敏醫師指出,隨著醫療,現今已有「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」,能讓患有散光問題白內障患者,白內障手術後,能完全擺脱眼鏡束縛,無需多花雷射手術費用,一次手術可同時解決白內障散光問題。

目前新型散光人工水晶體,加入日本工藝非球面設計,不但能矯散光能減少球面像,能提升視力品質;並能減少球面像,提升夜間視力,提供比靈,獲得視覺品質,讓生活。

術後視力品質大提升,能增加術後意度

梁章敏醫師收治內障合併散光患者,因單眼白內障求診。醫師建議下,使用了新型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,術後裸眼視力達到 1.0 以上,患者意度。

而患者另一眼,因為早期發生了內障,因此,使用了人工水晶體,散光問題獲得改善,術後裸視 1.0,需另外配戴眼鏡,不便。後經梁醫師建議,進行了雷射手術去除散光度數,得以完全脱鏡。

他進一步説,「視力品質」是內障手術意度好壞關鍵,因為患者進行手術提升視力,若是無法達到其要求,會影響意度。而「視力品質」指標,術後生活品質提升來決定。

還仗著自己年,覺得白內障會找上你嗎?別了,健保署統計,106年全年度內障手術量全國近22萬件,這麼多患者中,有達5%屬於40歲以下年族羣,不乏坐辦公室族羣,接近30歲用眼過度引發白內障。

近年臨牀發現,35-40歲高度視族羣併發內障比例激增,加上3C手機商品及電腦過度使用,內障患者有年輕化趨勢。時間盯著3C,水晶體會大量吸收光害,造成水晶體,形成未老先衰現象。

大部分年人於「內障」認知,其實白內障眼睛中水晶體變質導致疾病。「水晶體成份是蛋白質,蛋白質是因為光線而受到,」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主任徐維成表示。

大家知道蛋白質組成雞蛋,不用温度可以煮熟,而且「」了,無法復原了,我們水晶體像這個情況,受到傷害後,水晶體中會出現無法消除雜質,導致光線折射改變,看到畫面品質會改變。因此,徐維成提醒,户外要配戴墨鏡,不要看手機,加劇視力損害。

徐維成表示,年白內障病人,伴隨著高度視,且症狀是度數顯著改變,「20歲之前,人們會眼軸長度變化而增加數度數;但若是20歲後成年人視度數加深,多是水晶體組織成分改變、,導致光線折射角度增加,造成視。」

「年白內障病人,你看不清楚了,去眼鏡行配眼鏡,發現自己度數一下子增加了幾百度(少數人是度數減少),但即使調整了鏡片度數,看不清楚,」徐維成指出。

什麼內障病人配上眼鏡度數,還是會看不清楚呢?徐維成解釋,這像是使用機,度數是指焦距位置,不過白內障會造成眼睛「焦」,且「鏡頭」骯髒。

「所以,如果你視度數顯著改變、配眼鏡沒有效果,休息後問題沒有改善,看東西顏色和度改變,例如以前看蘋果是,現在看顏色暗了,那來眼科檢查了,」徐維成指出。

徐維成表示,於內障是一個可逆疾病,現在治療方式動手術,換上人工水晶體。手術方式是「超音波乳化術」將原有水晶體震碎取出,再行「人工水晶體置換術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