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放射性引起的白內障】輻射性白內障 |輻射性白內障 |放射性白內障 |
內障常用手術方法有以下幾種:1.內障囊內摘除術,這種復手術是內障摘除常用方式。手術方法,可通過二氧化碳或氟里昂冷凝器,或手術鑷子內障及囊膜一起鑷出。術後瞳也區透明,發生後發性白內障。2.內障囊外摘除術,是現代白內障手術常用方法,需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,切口…
手術是治療內障主要方法,手術方法多,利弊各異,所以要白內障性質,病因及全身情況因素決定選擇手術,正確地選擇可獲得手術療效,達到增強視力目的。(1)白內障吸取術:於各種類型無核軟性白內障,需做人工晶體植入者。(2)內障囊內摘除術:適用於晶體皮質白…
臨牀上有證證輻射而引起白內障稱為輻射性白內障(radiation cataract)。晶狀體赤道部囊膜下上皮細胞電離輻射。受損傷上皮細胞可產生顆粒樣物質,囊膜下周邊部向中心遷移,後極部。
晶狀體放射線影響具有高度敏感性。放射線引起白內障稱為輻射性白內障(radiation cataract)。晶狀體受傷者有2種,接觸放射線工作者,二接受放射線治療者。見引起損傷放射線有:X線、鐳射線、60Co、90Srβ、γ射線,以及鈹、釙、鋂中子射線,外線、紫外線以及微波。
1.發病機制 輻射性白內障發生和發展有2個面:①放射線直接輻射晶狀體直接作用;②放射線虹膜睫狀肌血管系統作用,結果引起房水循環動態變化,從而降低晶狀體房水中氣體交換。這二者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內障發生和發展。
晶狀體前囊下生長區上皮細胞,受到電離輻射作用後,細胞核受損傷,引起變性,染色體畸形,核碎裂。細胞有絲分裂受到抑制。這些受損傷而發生變化上皮細胞移到並堆積晶狀體後部,如藉助裂隙燈顯微鏡檢查,檢查者可以看到透明斑點。如損傷進一步發展,損傷而導致變性細胞可晶狀體後部堆積成透明環,晶狀體纖維變性,整個晶狀體變。
2.致白內障閾劑量 Merrian研究了放輻性白內障劑量關係,其結論:X射線或γ射線導致白內障輻射劑量,一次照射量51.6mC/kg;3周至3個月多次照射積量103.2mC/kg;3個月以上多次照射積量141.9mC/kg;若照射總量超過296.7mC/kg,不論照射次數和時間,會產生白內障。關於β射線所致內障閾劑量無統一數值。
1.內障形成潛伏期 晶狀體各種放射線傷後表現基本相同。接受放射線後發病,潛伏期一,可數月、數年或十幾年,其接受放射線種類,放射量多少以及年齡有關。X線引起發病2~4年,中子射線幾個月使患者出現症狀。總之,年齡,潛伏期;劑量,潛伏期;條件,甚。
第一階段:初起晶狀體後極部囊下皮質出現數個粉末狀小點,或呈白色、灰色、金色、彩虹色。後囊下皮質內有空泡。這個階段引起視力損害。
第二階段:一段時間後,小點增多,聚積形成環狀,區擴大到1~2mm直徑時,可見其周圍有空泡顆粒散佈。後擴大成盤狀,直徑3~4mm。
第三階段:時間,後囊下多,形成盤狀,外形規則,有時呈數層重疊形式。盤形赤道方向及前後擴大,同時晶狀體皮質內發生自赤道部伸向中央楔形。有時這種起自周邊中央部早出現,周邊呈黃褐色。
第四階段:晶狀體全部,不能與老年性白內障鑒。
2.受輻射後,患者出現視力障礙,但晚。
3.慢性X線輻射損傷晶狀體,多後極部開始,初可有後囊下皮質小泡,後囊下呈霧狀及後囊下皮質點片狀3種表現,可發生,但多混合型。
4.後囊下皮質出現空泡。空泡而圓,或不變,乾酪狀變為小白點,不能自行吸收,且向前部及赤道部擴展。
5.日,後囊下皮質多呈霧狀點片狀,整個呈圓片狀,初起皆侷限於後附近2mm半徑範圍以內,後囊而距核。
6.晶狀體病變可發生,可伴有其他眼部損害。
1.眼部檢查 手術效果存在疑慮或特殊要求,懷疑合併其他眼病患者,要進行相關檢查。
延伸閱讀…
(1)角膜內皮細胞檢查:觀察細胞密度(cell density,CD)和六邊型細胞(Hexagocyte)比例。角膜內皮於1000/mm2時,應考慮白內障手術方式,避免出現術後角膜失代償而影響手術效果及術後恢復。
(3)視野檢查:於晶狀體,而具有視力患者,進行視野檢查可發現合併內障其他疾病。如中心要警惕黃斑病變存在,生理盲點擴大及視野特徵性缺損要警惕青光眼及其他眼底病變存在。於內障會引起視野改變,因此要聯繫裂隙燈觀察到晶狀體部位而加以鑒。
1.高度視性後囊下皮質 呈棕色,且自核後面起皮質全部。
2.糖尿病引起病變 雖可位於後囊下,但達正後。它特點而圓,小泡形態,不變。
預防:輻射性白內障是某種放射線直接作用於晶狀體結果,因此醫務人員採取預防措施,使外照射劑量超過國家規定防護標準。此外,防止晶狀體受輻射損傷,事放射線工作者,應戴鉛防護眼鏡。
1.離放射源,注意病情觀察。
一、輻射性白內障食療方(下面資料供參考,詳細需要諮詢醫生)
延伸閱讀…
人眼睛晶狀體一次或時間內受到劑量照射(2Gy以上)可使晶狀體發生,導致白內障發生,這大量臨牀放射治療和廣島、長峙原爆倖存者醫學觀察資料證。但晶狀體接受劑量、低劑量率照射,是醫用診斷X線工作者所接受照射,能否引起內障發生是一個需要討論問題。我省放射病診斷小組1987年診斷兩例放射性內障,介紹如下。
例一:張XX,男,56歲。骨科醫師。骨折整復接觸X線30年。1955~1958年主要5mAX線機,病房工作量。後多用200mAX線機。操作中沒有任何防護用品。估算眼品體吸收劑量0.55Gy。
患者自述1978年以來,視力,初診視力,右眼0.8,左眼0.7。1985年複診,右眼0.6,左眼前30釐米指數。右眼徹照法,晶狀體以中軸中心顆粒狀,呈園形暗影,直徑瞳孔大小;裂隙燈下(瑞士900型)晶狀體後囊增厚,後囊下皮質出現點狀、顆粒狀,間有彩虹色顆粒和空泡2個;光學切面下,後呈盤狀,前皮質有自色散點狀;周邊皮質無楔狀改變。左眼徹照法,晶狀體混,眼底窺不見。裂隙燈下,前皮質有透明,其餘部分白色。
既往:無高度視,無高血壓病、糖尿病、甲亢。1964年前有一段時期白細胞總數於4.0× 109/L;1969年肝功,轉氨酶550單位。
診斷:放射性內障(右限Ⅱ期,左眼Ⅲ期)。
例2:劉XX,男,51歲,骨科醫師。整復接觸X線15年。1970~1974年使用捷克產30mA X線機,防護性能。1974年~1975年西安市紅會醫院骨外科進修,工作量,接觸X線時間。1976年後使用國產50mAX線機;1984年後接觸X線減少。估算眼晶體吸收劑量0.27 Gy。1987年7月初診,右眼視物。檢查視力,右眼0.01左眼1.2。裂隙燈下,右眼晶狀體後後囊皮質內層伸延,呈盤狀。前囊下皮質有,呈園形,密度一。玻璃體(+)。眼底欠,黃斑部反射存在,顳側赤道部有出血點及滲出物。左限品狀體有散粉塵狀,後中軸區密度增大,主要是後囊下有成簇狀空泡。皮質部見雪花樣。視盤,動脈,玻璃體輕度。
既往,1984~1985年查白細胞總數(3.80~4.60)×109/L,細胞(3.9-4.1×1012
/L),血小板(60-75)109/L。
診斷:1.兩病例有接觸X線歷史,整復爆光時間,而且防護條件差,沒有任何個人防護用品,以前個人防護不注意。
2.晶狀體發生後囊下,並出現盤狀,間有空泡,有空泡成簇狀,有或有彩虹顆粒。
3.有細胞總數偏低歷史。其中劉XX1984~1985年,白細胞總數(3.8~4.6)×109
/L之間,血小板為(60~75)×109/L。